13 Aug,2025

浏览次数:63

正确理解零基预算中“零”与“基”的辩证关系
发布者:中诚政融发布日期:2025-08-13 00:00:00

在企业管理、政府财政等领域,“零基预算”是一个高频出现的概念。但不少人对它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人把“零”简单等同于“否定过去”,认为零基预算就是完全抛开历史数据从头算;也有人把“基”误解为“固定标准”,觉得只要找到一个“基准”就能一劳永逸。事实上,零基预算的核心生命力,恰恰在于“零”与“基”的辩证统一——前者是打破惯性的方法论,后者是锚定本质的落脚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零”:打破路径依赖的“橡皮擦”

 

零基预算中的“零”,本质是一种“归零思维”:在编制预算时,不默认上一周期的支出“合理”,不把历史数据作为预算的“起点”,而是先假设所有支出项目“不存在”,要求每个部门、每个项目重新证明自身的必要性。

 

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公司用传统的“增量预算”,销售部门去年花了100万推广费,今年可能按10%的增幅给到110万——哪怕去年的100万里有30万投给了效果极差的渠道,也可能被“惯性”带着延续下去。但零基预算的“零”会先擦掉这100万的“起点”,要求销售部门先回答:“今年为什么需要推广费?如果从零开始,为了实现今年的销售目标,哪些渠道必须投?投多少才合理?”

 

这种“归零”的价值,在于破解“存量僵化”。组织运行久了,很容易出现“为了花钱而花钱”的现象:某个项目一开始有必要,但随着业务变化早已失效,却因“去年也花了”而年年续期;某个部门的预算成了“固定福利”,哪怕人员减少、任务缩减,预算也只增不减。“零”的作用,就是用“从头论证”的压力,倒逼每个支出项目暴露真实价值——能说清“为什么花”的留下,说不清的就该被优化。

 

但要注意,“零”不是粗暴否定历史。它否定的是“因循守旧的惯性”,而非“历史中沉淀的有效经验”。比如去年某渠道的推广转化率高达30%,今年在“归零”论证时,这个数据依然可以作为参考——只是不能直接作为“必须投同样金额”的理由,而是要结合今年的目标再评估(这其实已经涉及“基”的内容了)。

 

二、“基”:锚定真实需求的“坐标系”

 

如果说“零”是“打破旧框架”的工具,那“基”就是“建立新逻辑”的依据。零基预算中的“基”,指的是“必要性与合理性的基准”,简单说就是:所有支出必须基于“真实需求”来论证,这个“需求”要紧扣核心目标,且能被量化或清晰描述。

 

“基”的内涵可以拆解为三个层次:

 

第一,紧扣核心目标。任何支出的“基”,都必须与组织的战略目标挂钩。比如一家公司今年的核心目标是“开拓下沉市场”,那么市场部的预算论证就不能再围绕“维持一线城市曝光”,而要基于“下沉市场的用户触达需求”——需要多少地推人员?县域广告投放成本多少?这些“基”的设定,直接服务于核心目标,避免预算与战略“两张皮”。

 

第二,基于成本效益。“基”不是“我想要多少”,而是“我需要多少,且花出去能带来什么”。比如行政部门申请采购新办公设备,“基”就不能是“去年买了今年也该换”,而要论证“现有设备的老化是否影响效率?新设备的投入能节省多少时间成本?是否有更性价比的替代方案?”没有成本效益分析的“需求”,本质是无意义的“欲望”,不该成为预算的“基”。

 

第三,动态适配变化。“基”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标准,而是随内外部环境动态调整的“参照系”。比如疫情期间,很多企业的线下活动预算被砍掉,转而增加线上运营投入——这正是因为“基”变了:用户触达的主要场景从“线下”变成了“线上”,预算论证的基准自然要跟着调整。如果固守过去的“基”,就会导致资源错配。

 

三、“零”与“基”:相互制约又相互成就的辩证关系

 

“零”与“基”的关系,本质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零”为“基”扫清障碍,“基”为“零”划定边界,两者共同构成零基预算的完整逻辑。

 

一方面,“零”让“基”更纯粹。没有“零”的归零思维,“基”很容易被历史包袱绑架。比如某政府部门的年度培训预算,若按增量预算思维,可能每年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但里面可能包含大量“例行公事”的低效培训。而“零”的介入,会先擦掉这些历史数据,逼着部门重新论证“今年必须开展哪些培训”——哪些是岗位必备技能(基)?哪些是冗余的“福利性培训”?“零”的筛选作用,能让“基”剥离无效杂质,只留下真正必要的核心需求。

 

另一方面,“基”让“零”不沦为空谈。若只有“零”而没有“基”,预算编制就会陷入“无的放矢”的混乱。比如盲目要求所有部门“从零开始”,但不明确“基于什么目标论证”,结果可能是各部门为了保住预算,编造虚假需求,反而增加了沟通成本。而“基”的存在,给了“零”一个明确的论证方向:所有“归零”后的重新测算,都要围绕“是否符合战略、是否有成本效益、是否适配变化”这三个核心,让“从零开始”的过程有章可循。

 

更关键的是,两者共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零”的作用是“把无效支出挤出去”,“基”的作用是“把有效支出留下来并给到足够支持”。比如某医院的年度预算,“零”会先否定“每年必涨的行政办公费”,要求重新论证;“基”则会要求所有支出围绕“提升诊疗效率、保障患者安全”——于是,过度包装的会议费可能被砍掉,而急需的急救设备采购、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会基于“提升医疗质量”的“基”获得充足预算。这正是“零”与“基”配合的终极价值: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四、走出误区:正确理解的两个关键

 

实践中,对“零”与“基”的误解往往导致零基预算“变形走样”,需要特别注意两个误区:

 

误区一:把“零”等同于“否定一切”。有人认为,零基预算就是“过去花的都不算数”,甚至故意回避历史数据。但实际上,“基”的论证过程中,合理的历史经验(比如某渠道的平均转化率、某项目的固定成本)是重要参考——只是不能直接作为“必须延续”的理由。比如去年某活动花了10万带来200个客户,今年论证时,这个“10万换200客户”的效率数据可以用,但要先看“今年是否需要200个同类客户”(这是“基”的问题)。

 

误区二:把“基”等同于“固定标准”。还有人觉得,只要找到一个“基准值”(比如人均办公经费500/月),就可以直接套用。但“基”的核心是“需求的真实性”,而非固定数字。比如同样是人均办公经费,研发部门可能因需要高频打印图纸而更高,行政部门则可能更低——脱离具体需求的“标准化基”,反而会导致新的浪费或资源不足。

 

结语:在“破”与“立”中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

 

零基预算的本质,是一场“资源分配的理性革命”。“零”的价值,在于用“从头论证”的压力打破惯性,避免资源被无效消耗;“基”的价值,在于用“真实需求”的锚点确保方向,避免预算陷入无序混乱。

 

正确理解“零”与“基”的关系,说到底是要明白:零基预算不是“为了归零而归零”,而是为了让资源更精准地匹配需求;也不是“为了找个基准而找基准”,而是为了让每个支出都能说清“价值何在”。只有把握好“破”与“立”的平衡,才能让零基预算真正成为提升组织效率的利器,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口号。

 

*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著作权人发现本公众号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及时留言联系。


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最新专业资讯。

 

电话咨询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