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34
当前预算绩效评价侧重以达标考核和合规审查作为依据进行打分和评级,这是一种考核意识,而不是绩效意识。财政绩效评价“以分数论英雄”的模式虽然在量化考核、简化管理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过度依赖分数排名的做法存在显著弊端,容易导致评价失真、行为异化和管理短视。以下是主要弊端及改进路径的深度分析:
一、以分数论英雄的四大核心弊端
1. 评价维度片面化:忽视复杂性与公共价值
弊端:定量指标易衡量“显性成果”(如资金执行率、项目完成量),但忽略“隐性价值”(如社会公平、生态效益、群众满意度);部分指标设计不合理(如盲目追求“资金支出进度”),导致“花钱赶进度”而忽视实效。
案例:某地乡村振兴资金绩效评价中,仅考核道路硬化里程数,未评估道路使用率及对农民增收的实际贡献,导致“修了路却无人用”。
2. 行为短期化:催生“应试式”应对策略
弊端:单位为了短期高分,倾向于选择易量化、见效快的项目(如硬件建设),回避周期长、风险高的创新性任务(如人才培养、制度变革);数据造假风险上升,如虚报受益人数、伪造验收材料。
案例:某市科技创新资金评价中,企业为满足“专利数量”指标,大量申请低质量实用新型专利,但核心技术突破不足。
3. 管理僵化:抑制基层主动性与创新性
弊端:基层单位机械执行指标要求,放弃因地制宜的探索(如某贫困县被迫按统一指标发展光伏产业,忽视本地特色农业潜力);“一票否决”类指标(如安全生产事故)导致过度保守,抑制改革试错。
4. 结果运用失真:评价与改进脱节
弊端:评价结果仅用于排名问责,缺乏针对性改进建议,导致“只知不足、不知如何改”;低分单位因“污名化”丧失资源倾斜机会,陷入“低分—低投入—低绩效”恶性循环。
二、改进路径:从“唯分数”到“重效能”的系统重构
1. 优化指标体系:平衡量化与质性评价
改进措施:引入多元维度:增加“公共服务满意度”“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质性指标,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评审等方式补充量化数据;分级分类设计:区分“保基本民生”“促产业发展”等不同类型项目,设定差异化指标权重(如民生项目侧重公平性,产业项目侧重经济带动效应);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政策目标变化定期修订指标,避免指标固化(如“双碳”目标下新增碳排放强度考核)。
2. 强化过程管理:构建全周期绩效跟踪机制
改进措施:嵌入过程监控: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时追踪资金流向、项目进度与风险预警(如建立“财政绩效驾驶舱”);阶段性反馈:在项目中期开展“绩效诊断”,及时纠偏而非事后追责;容错免责机制:对探索性项目允许“试错性低分”,保护创新积极性。
3. 推动“咨询式评价”:从考核到赋能
改进措施:诊断与建议并重:第三方机构在打分同时,提供“问题清单+解决方案”(如某省在扶贫资金评价中,针对项目管理漏洞提出“村级财务代理制”改进方案);能力建设支持:开展绩效管理培训,帮助基层单位建立自主优化能力(如设计“绩效指标工具箱”供基层参考)。
4. 深化结果应用:建立激励相容机制
改进措施:资源分配挂钩:高分单位优先获得专项资金,但低分单位可申请“绩效改进基金”用于短板提升;公开透明化: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及整改情况,倒逼责任落实(如某市将民生项目绩效评分纳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纵向横向联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干部考核、部门预算编制联动,避免“分数孤岛”。
三、典型案例:从“唯分数”到“重实效”的转型实践
案例:某省生态保护资金绩效评价改革
问题:原评价体系仅考核“森林覆盖率”“污染治理投资额”等指标,导致地方为提分突击造林(存活率低)、重复购买设备(使用率低)。
改进:新增“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等综合指标;引入卫星遥感、公众满意度调查等数据采集方式;对得分较低但改革意愿强的地区,提供专家团队驻点指导。
成效:资金使用效率提升25%,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提高18个百分点。
四、总结:回归绩效管理的本质目标
财政绩效评价的终极目标不是“打分排名”,而是通过科学评估推动财政资金从“合规使用”向“高效赋能”跃升。改进“以分数论英雄”的关键在于:
跳出数字陷阱: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平衡“可测量”与“有价值”;重视改进闭环:将评价转化为持续优化的动力,而非问责工具;激发主体能动性:让基层从“应付考核”转向“主动创效”。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效优必激励”的绩效治理新格局。
*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著作权人发现本公众号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及时留言联系。
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最新专业资讯。